职教资讯 网站365体育网投_365体育投注¥【app彩票官网】  >  职教资讯  >  正文

【职教观察】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22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报告
发布人:赵楠     资料来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     时间:2023-01-02     浏览次数:次

2022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报告中365体育网投_365体育投注¥【app彩票官网】职业教育的新论述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办、国办印发《365体育网投_365体育投注¥【app彩票官网】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指明了前进方略。一年来,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职业教育勠力前行、积极作为,修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召开了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部署实施了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和“双高计划”中期绩效评价,发布了“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职业教育专业简介和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职业教育的法治化制度化全面加强,体系化类型化程度更加完善,数字化智慧化水平显著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进一步增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技能支撑。

现状与成绩

(一)法治化制度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5月1日,颁布施行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这一历经三届全国人大、历时14年的法律修订终获通过,成为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为推动职业教育从“层次”到“类型”转变提供了法律保障。

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实施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研究制定《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试行)》,启动“双师型”教师分级认定工作;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版)》修订发布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简介》,《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也基本完成;根据新时代残疾人职业教育发展实际,修订通过《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这些标准一方面为规范职业教育办学行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制度和标准保障,另一方面也丰富了类型教育的内涵,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体系建设进入完善优化的新阶段

随着职业本科教育的稳步发展,覆盖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专科和高等教育本科的层次结构初步形成,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基本实现了“纵向贯通”的目标。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愈发明显,逐步从政策文件要求落实到实际工作中。目前全国有本科层次职业学校32所,招生4.14万人,首届职业教育本科生于今年顺利毕业,被授予学士学位。

职教高考正式写入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各地探索稳步推进,已成为中高职毕业生深造的重要途径,成为面向适龄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第二赛道”,营造了更为公平、更为宽松的人才发展环境,受到广泛关注。

(三)数字化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2022年,我国启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职业教育在智慧教育的软硬件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正式上线运行,汇聚数字教育资源654万条,提供在线课程近两万门,覆盖600个职业教育专业,初步形成了职业教育数字化“1+5”体系(即职业教育决策大脑系统和决策支持中心、专业教学资源中心、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中心、虚拟仿真实习实训中心、职业学校治理能力提升中心)。数字技术在助教、助学、助管、助研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显现,特别是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智慧教育的理念、方法和手段在职业教育的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训等环节形成了多样化应用场景。

教育部党组亲自规划部署,组织科研力量开展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教育数字化、智慧教育等方面的前瞻性、引领性研究,加快成果的生成和转化。职业教育领域以数字化转型驱动教学模式和治理方式变革的探索不断深化,迈向智慧教育的职业教育新形态正在形成。

(四)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入推进

教育部等相关部门组织开展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评选等影响力广泛的活动,对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育人质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职业教育活动周以“技能: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持续开展。教育部等十部门组织开展了15项全国性活动,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常规活动和本地特色活动,其中学习宣传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成为活动重点。

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取得阶段性成效。经过国家层面5年的引领与指导,各地各校自主开展常态化诊改工作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和机制基本形成。

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启动实施。该计划提出,到2025年将有累计不少于500所职业院校、1000家企业参与项目实施,累计培养不少于20万名现场工程师。

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能力提升行动从六大方面发力,推动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队伍保障。

各地技能型社会建设稳步推进,行业企业积极加入到产教融合型企业、集团化办学、“1+X”证书、活页式教材开发等教育教学改革活动中来。国家、省和学校三级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基本成型,《中华职业教育发展评价报告(2022)》《中国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报告2022》《2022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中国在线职业教育市场发展报告》等一批第三方评价报告先后发布,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五)国际交流开辟主动作为的新主场

以2022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举办为标志,我国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和合作开辟了新主场,转入主动作为的新阶段。大会同期成立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举办首届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世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博览会,形成“会、盟、赛、展”的国际交流合作新范式。《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白皮书》同期发布,向全球推介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传播中国职教好声音。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如期举办。会议聚焦“面对世界变局,推进区域与国际间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的主题,倡议加强职业教育合作共同应对国际变局。

“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研讨会成功举办。会议以“新内涵、新价值、新使命”为主题,探讨通过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发挥更大的经济社会价值。

一年里,我国还持续深化与国际高水平职业教育机构和组织的交流合作,继续推广“中文+职业技能”教育,不断完善“鲁班工坊”建设标准,加快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的步伐。中国代表团积极参加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并取得了金牌榜第一名的好成绩。

问题与成因

(一)高端人才培养相对薄弱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当中。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背景下,国内产业链需要修复、完善并向高端攀升,降低重要环节对外部供给的依赖,迫切需要系统化培养大批从研发到生产、销售全产业链的高端人才。

《2021年第二季度百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显示,40.7%的市场用人需求对技术等级或职称有要求,高级技师、技师需求缺口较大。职业院校在高端人才培养方面仍显不足,无法准确匹配技术升级、工艺改造等生产环节需求。

当前,职业院校在高端人才培养的基础条件和主动意识方面还有所欠缺,特别是受制于设备设施以及师资力量限制,前沿领域的新模式、新技术不能及时应用于课堂。而企业对于生产消耗、技术保密、安全隐患等现实问题的顾虑,也导致职业教育在高精尖产业领域难以获得相关企业的全力支持,需要通过法律政策和制度创新给予保驾护航。

(二)办学科学化水平有待提升

当今时代,科技创新层出不穷,新兴产业更新迭代,国际形势等外部因素风云变幻,这就需要职业教育不断提高办学科学化水平,具备及时顺应产业转型升级和周期调整的基本能力,与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的研发能力,以及面向人人开展终身职业素养教育的延展能力。

以专业动态调整为例,作为链接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的核心变量,专业设置需要在短期内敏锐感知、准确应变。但现实情况是,面对动态、混沌、多层次的复杂经济结构,职业教育往往成为被动追随者,专业调整存在滞后、匹配度不高等问题。

职业教育的管理者和举办者需要借力更加科学和专业的预测系统、工具和方法,准确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劳动者终身学习需要,突破传统学校教育办学观念和旧有经验的局限。目前,相关探索还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大数据、数字技术的运用还不够科学、娴熟,使用率不高,亟待从理论研究到实践应用的突破性进展。

(三)毕业生就业质量尚不够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无论从实现乡村振兴还是共同富裕的要求来看,前提和基础都是让低收入群体实现更高水平的就业。我国职业学校超过70%的学生来自农村,我们既要让这些群体有意愿接受职业教育,也要通过技术赋能让他们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但现实中,我国还有相当数量没有考上普通高中的农村和城镇青年选择放弃学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不足。职业学校毕业生大多从事劳动密集、内容重复、工资水平低、上升通道单一的工作是导致这一局面的重要因素。

以薪酬为例,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满意度测评报告显示,中职毕业生月薪超过5000元的用人单位只占10%,难以满足当今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物质和精神追求。被寄予厚望的职业教育还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需要各级政府和职业学校认真落实职业教育法要求,教育质量评价突出就业导向,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帮助他们实现从“能就业”向“就好业”的跃升。

(四)技术技能人才未能享受公平公正待遇

职业教育类型化不应仅仅体现在招生规模、培养方式等方面的类型化,还应该在人才使用环节同样体现出应有的类型化优势,获得更为公平公正的发展空间和地位待遇。

从逻辑上讲,基于我国技术技能人才短缺的社会现实,在某些领域技术技能人才所获得的社会保障应显著优于普通教育毕业生。但现行的收入和福利分配体系具有明显高学历和主要劳动力市场优惠倾向,人才评价体系更加侧重单一化“知识维度评价”,缺乏对于规模庞大的技术技能人才更为科学、更具针对性的评价体系。技术技能人才缺乏进入国有企业、高收入行业等主要劳动力市场的机会,职业地位、社会地位都相对较低。

虽然各级政府陆续破除了一系列对于技术技能人才选拔和任用的制度性障碍,但是在职位晋升和福利待遇等方面仍然存在限制性、歧视性、非合理性的实际操作,需要深入推进改革,狠抓政策落地。

对策与建议

(一)汇聚优质顶尖资源,努力培育职业教育高水平领航者

一是加强职业院校与普通高校、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鼓励研究型大学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和人才培养,探索资源共享和合作机制。鼓励一批具有行业背景的高水平职业院校,在高精尖领域的研发、实践环节与普通高校、科研机构开展更为深入的合作,形成一批标志性的应用型科研成果。

二是支持优质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参与高端人才培养。激发行业领军企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鼓励头部企业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创新制度供给,推动行业顶尖企业与职业院校合力建成一批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国际级职业院校,培养一大批服务高精尖技术领域生产环节的拔尖创新人才,使之成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中的生力军。

三是加大对国内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汇聚吸收。积极搭建产教融合国际365体育网投_365体育投注¥【app彩票官网】:平台,开展充分的国际交流与项目对接。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工程师认证认可制度,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国际化水平。通过项目引进、人员互访等方式,整合国内外资源,增加教师学习国际顶尖技术的机会和在岗实习实训的资源。

(二)加大制度创新力度,持续探索职普深度融通新路径

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大职教观”,加大职普融通顶层设计、制度创新和政策供给,为推动职普深度融通赋权增能。分阶段有序推进职普融通,在基础教育阶段,推动中职学校与中小学校联合开展职业启蒙、职业体验、劳动教育等;在高等教育阶段,推动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探索课程衔接、学分认证和转换等工作。

二是全面落实办学自主权,实施完全学分制。进一步探索将专业设置权、人才招聘权、职称评审权、内部薪酬分配权、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处置权下放给职业院校,让学校拥有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尽快推进落实完全学分制,让学生学习有365体育网投_365体育投注¥【app彩票官网】的选择权、更强的自主权。

三是协调府际关系,增强部门合力。进一步加大部门协同力度和资源统筹力度。深入贯彻落实《365体育网投_365体育投注¥【app彩票官网】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建立健全国家和地方的组织协调与落实机制,统筹各部门的职业教育资源,推动多部门协同运作,形成合力。

(三)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动职业教育共同体协同创新

一是丰富产教融合内涵,创新产教融合做法。深刻把握产教融合在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等方面的新要求,积极推动多主体协同的产教融合,加快形成产教深度融合圈。探索从单纯以学校为主体模式转向以企业为主、以政府为主、以产业园区为主等多元主体模式,充分发挥多主体协同办学的优势。

二是聚焦战略需求点和政策着力点,全面推进科教融汇。深入推进职业教育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改革,培养重点是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扩大科技和教育的集合圈,支持高职学校与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龙头企业、行业组织、学会协会等协同打造职业教育共同体,培养职业教育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形成高水平的科技成果,服务产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加快构建智慧职业教育新生态

一是坚持需求导向,增加优质资源供给。从相关主体实际需求出发,既要盘活现有海量资源,梳理、筛选、提炼出365体育网投_365体育投注¥【app彩票官网】深受师生欢迎的优质资源广泛应用于教学,又要扩大有效供给,增加优质课程资源数量,提高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和课程使用频率,助力解决职业教育实习实训难题。采用“共建众享”模式,动态生成一大批形态多样的优质数字资源,并不断实现优质数字资源的深度应用和聚合发展。

二是充分开发利用数字技术和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建立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和经济产业技术更新的动态监测,注重成效追踪和问题预警,解决教育和产业、就业和市场、学校和企业等信息错位和技术滞后等问题,切实提高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调整科学化水平。

三是通过数字化技术助力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开发适合成人学习的教育资源、培训资源,形成若干个资源集成性平台,满足转岗转业等实际学习需求。职业培训纳入国家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建立起培训学分的认证、存储、积累、转化等机制,激发人们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获得感。

四是依托数字技术平台,切实开展有组织科研。进一步创新科研组织形式,完善科研评价体制机制,加快成果生成和转化,缩短技术孵化周期。建立全面覆盖、立体贯通、运行顺畅的职业教育科研机构体系。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等领域科研力量协同创新,建立持久良性的职业教育科研人员“旋转门”机制,促进不同领域、行业、专业的科研人员有序流动。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2年12月27日第5版

撰稿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研究所王新波、聂伟、赵晶晶、王敬杰